汽车手机再度跨界融合,智能生态圈能否成为新未来?

摘要:智能汽车的发展,给我们的未来生活以及出行方式,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。智能生态圈的最后赢家必定是大浪淘沙的产物,现如今,构建差异化的技术护城河,是未来智能生态圈竞争的最大胜负手

 

今年是汽车手机跨界融合的大年。

11月3日据《中国经营报》报道,大众的软件公司CARIAD旗下中国子公司与中国手机厂商vivo达成合作,成立“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”(Mobile x Mobility Fusion Joint Innovative Lab),简称M²实验室。

汽车与手机间的生态互联已经成为趋势,vivo并不算是独树一帜,行业内的诸多车企和手机厂商也在各自领域开启了项目。

蔚来在2023年6月通过了工信部的无线电核准,并且在NIO IN 2023蔚来创新科技日上,发布了NIO PHONE。早前3月魅族的Flyme Auto 车机操作系统正式发布,并且苹果、华为、小米等手机行业巨头也深耕汽车业务多年,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的积累和成就。

从研究方向上来看,这些厂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,那就是实现手机汽车互通互联,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。

汽车和手机互联生态的推出,让车企和手机厂商跨行业融合的难题迎刃而解。合作显然比自己闷头做技术更简便高效,手机厂商拥有智能设备生态和软件生态的技术优势,而车企则是在硬件制造方面有很深的积累,故而两者合作实则是优势互补。

以此次vivo和CARIAD的合作举例,智能手机和汽车的双向融合,让主构建平台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。人机界面的同步需要载体来实现技术的集成和数据共享,智能座舱无疑是智能驾驶和整车控制最好的平台。座舱软硬件协同实现智能化,可以让整车的出行体验实现无缝、连续、便捷,这无疑是双方合作带来的成果。

如此看来,跨界融合的确成为了汽车和手机厂商间的“香饽饽”,按照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,传统车企和手机厂商会逐渐模糊边界吗?

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。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开启,并非意味着车企都盯上了手机行业蕴含的价值。说汽车厂商为了构建自家生态,另开手机业务的说法,太过绝对。

这其中的原因是,车企要想打破行业技术壁垒,势必要放弃部分原有赛道的优势项目,在追求所谓生态优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而手机厂商则没有多年的制造业积累以及经验技术,需要大量资金以及时间的投入才能在汽车制造领域立足,这同样不是改变业务方向就能轻易完成的目标。

也就是说,跨界的目的也并 非让汽车手机业务完全融合,车企希望发展手机业务,日后能够反哺汽车主业,而手机厂商反之。即便两者融合能够成为未来的某个发展方向,但是在现阶段来看,这也只是技术发展所衍生的诸多未来可能性之一。

举个更加具体的例子来说,根据相关数据,目前超过62.7%的车主希望智能手机代替车钥匙。如果手机厂商不开放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接口,所谓的车机协同,还只是一纸空文。

这也就说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,仍需车企和手机厂商间继续深度互通。有人会说车企造出手机,完善好生态,又或是手机厂商造出车,是否就已经完成了自家生态的构建?

答案是否定的。首先手机并不是唯一的智能设备终端,这是很多人对于手机厂商的误区。智能手机本就是芯片、模组以及操作系统的载体。汽车走向智能化,同样可以使用另一种形式的智能移动设备。硬件的变化形式在智能汽车上有很多,手机不止会是未来软件生态的唯一载体。

这也说明智能化能够让厂商们做出的差异性不再局限于硬件层面,软件才是赋能智能汽车进化的根本动力。

这也就是车企选择选择和手机厂商合作,而手机厂商又接连开启汽车业务的原因。在各自赛道上,谁都不想成为附属品。谁能将手机以及智能汽车,打造成智能生态圈,才是未来发展方向的重中之重。

智能生态圈不仅是将手机和智能汽车的生态互联,一旦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生态圈,其信息整合所带来的出行、居家、穿戴、娱乐等诸多领域的服务,都将在同一平台呈现,商业价值可谓是不可估量。

智能汽车的发展,给我们的未来生活以及出行方式,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。智能生态圈的最后赢家必定是大浪淘沙的产物,现如今,构建差异化的技术护城河,是未来智能生态圈竞争的最大胜负手。

编辑/王冲
本平台发布/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,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、建议或保证,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将版权疑问、授权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,发邮件至info@tonews.cn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、处理。同时,欢迎各方媒体、机构转载和引用,但要严格注明来源:今日商讯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