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于东来常说:"商业的本质是传递温暖。"在这个充斥着内卷与焦虑的时代,胖东来用实践告诉我们:成功的企业不仅可以赚钱,还能让员工体面生活,帮特殊群体重拾尊严,为社会注入正能量。或许,这将正是中国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当99%的企业家还在KPI、利润率和无休止的竞争中疲于奔命时,河南一家“非典型”企业——胖东来,却以其独特的“佛系”经营哲学和令人艳羡的员工幸福感,成为商界一股清流。
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源于胖东来的老板,于东来。
于东来是怎么白手起家,并独树一帜地在国内形成这样一种企业风格的呢?
于东来的早年经历坎坷。
1966年,于东来出生在河南许昌。初中辍学后,他尝试过各种小生意,却屡遭挫折。1992年,创业失败的他背负着30万元债务,人生跌入谷底。
而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95年,当他在许昌开了一家名为"望月楼胖子店"的糖烟酒小店时,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店铺会成为日后零售业标杆的雏形。正是凭着"用真品,换真心"的朴素信条,他不仅一年内还清了债务,更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钥匙。
1998年的一场大火让这个正在成长的企业遭受重创,却也成为于东来经营理念升华的契机,让他深刻认识到商业的本质不仅是盈利,更要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,胖东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颠覆传统商业逻辑的经营理念。从2000年开始,于东来就将净利润的50%分给员工,这一比例后来逐步提升至惊人的95%。这种"让利员工"的做法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,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2021年,他更是强制推行"40天带薪年假"制度,对违规加班者处以5000元罚款,这种"反加班"文化在崇尚"996"的商界显得尤为特立独行。这些看似增加经营成本的举措,让员工流失率仅2%的奇迹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胖东来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内部管理上,更展现在对顾客服务的极致追求。从宠物寄存处到公开商品进货价,从质量问题补偿500元到每周二闭店休息,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"顾客至上"的理念虽然。这些创新的服务举措增加了运营成本,却让东来赢得了顾客的高度认可和忠诚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于东来始终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的重要使命。
从1996年为台海危机捐款2万元开始,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亲率员工奔赴灾区并累计捐款近千万,再到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捐款5000万并坚持平价供应蔬菜,胖东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担当。近期,胖东来因主动招聘退役军人和刑满释放人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,这一举措正是其"人人平等"理念的生动体现。2024年公布的"员工人格尊严补偿标准"更是开创性地规定,员工若受侵犯可获2000-30000元补偿,将人文关怀落实到制度层面。
2023年,于东来宣布退休,用他的话说这是"放下而非放弃"。退休后的他依然活跃在公众视野,通过直播分享经营心得,继续传播他的商业理念。2025年,胖东来进军郑州市场,同时开始关闭部分老旧门店。而于东来个人的健康问题,人们从中看到了企业家光环背后的付出与牺牲。
而在2025年8月17日晚,新乡胖东来正式发布招聘公告,计划为“三胖”新店开业招聘900名员工。
此次招聘,新乡胖东来展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:为在新疆、西藏高原艰苦地区服役的退伍边防军人设立专属通道,计划录用200人,以回馈他们对国家的奉献;同时为刑释人员开设专属通道,计划录用20人,助力这一群体重新融入社会,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。
胖东来此次招聘公告一经发布,立即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有网友评论道:"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担当,不仅创造商业价值,更在解决社会问题。"事实上,这并非胖东来首次展现其独特的人才观。早在创业初期,于东来就坚持"用人看品性,不看出身"的原则,这种包容开放的人才理念,如今已深深融入企业的文化基因。
于东来常说:"商业的本质是传递温暖。"在这个充斥着内卷与焦虑的时代,胖东来用实践告诉我们:成功的企业不仅可以赚钱,还能让员工体面生活,帮特殊群体重拾尊严,为社会注入正能量。或许,这将正是中国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