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利汽车回国上市与收购力帆,到底哪个更靠谱?

摘要:吉利汽车要收购华菱汽车?吉利汽车要收购力帆汽车?吉利汽车要回国上科创板? 今年以来,全球车企都在“省吃俭用”,唯独吉利到处当“救世主”撒钱,搞了半天, 难道只为上市圈钱做铺垫?

吉利汽车要收购华菱汽车?吉利汽车要收购力帆汽车?吉利汽车要回国上科创板?

今年以来,全球车企都在“省吃俭用”,唯独吉利到处当“救世主”撒钱,搞了半天,难道只为上市圈钱做铺垫?

收购力帆是谣言,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

6月19日下午,坊间传闻吉利汽车要收购力帆汽车,消息一出,力帆直线拉涨停。有趣的是,吉利在A股收盘后却辟谣说,没这回事,俺们暂时没说要收购!

正所谓,无风不起浪。3亿元资金疯狂杀入力帆,难道真的是听信谣言?

要知道,就在五月份吉利传出要收购华菱商用车业务时,华菱也是直线涨停,不少吃瓜群众跟着吃肉喝汤。

照这个逻辑,吉利收购力帆或许不完全是谣言,因为今年力帆销量惨淡,曾不止一次对外求援。有业内人士称,力帆被收购或许是最好的结局,毕竟汽车业在走下坡路时,很多车企是注定要被淘汰兼并的。

虽然力帆汽车卖得很惨,但并不代表它一无是处。不管咋说,人家力帆还有一整套汽车生产基地,这对于欲求扩张的吉利来说,多少有点兼并价值。

此外,吉利作为连续三年自主龙头车企,其生产线早已不局限于浙江那巴掌大的地方,而力帆目前市值也就70亿元左右,买下力帆对于吉利来说,似乎“易如反掌”。

吉利上科创板真的很靠谱,要啥有啥

事实上,吉利也不是土财主,今年吉利销量总体还是下滑的,说易如反掌就显得夸张了。

数据显示,吉利今年前五月汽车销量约42万量,同比下滑25%。可见疫情之下,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,那咋办?

好办啊,直接上市融资啊,A股韭菜管饱,咱们好客来者不拒!

于是,吉利汽车想出一个神乎其神的大胆构想,即借着证监会鼓励红筹企业回A股上市的东风,欲登陆科创板。

为啥说这个构想很神奇,因为吉利在港股上市多年,市值早已破千亿。而A股科创板破千亿的公司仅三家而已,其中一家还千亿门槛上“骑墙”。

若吉利回A股科创板上市,将瞬间化身科创板“带头大哥”,连市值1200亿的金山办公都得跟着“提鞋”。

而吉利之所以有此设想,全赖证监会给机会。据悉,今年四月底,证监会将境外已上市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标准改为(二选一):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;二是市值200亿元以上,且科技创新能力较强,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。

按照吉利1200多亿港元的市值来看,很显然不符合第一点,但第二点或许可以凑合实施。吉利汽车在国内车企中,不能说数一数二,那也算得上数三数四的。

今年吉利汽车销量虽大跌25%,但架不住对手跌的更惨,于是吉利成功挺进销量前四,这也是吉利成立以来排名最高的一回。

照此逻辑,吉利在同行中应该算是处于相对优势地位。那吉利的科创属性如何?

据业内人士分析称,不能将吉利简单看做传统产业,汽车业是战略支柱产业,应用了很多新技术,符合科创板要求。

数据显示,吉利在2019年的研发投入约54亿元,研发费用率为5.5%。这一数据看起来挺扎眼的,毕竟整个科创板都鲜有如此之高的研发投入。因此,吉利应该算是科技型企业。

李书福想学马斯克,汽车科技起来真的没边

照此来看,吉利登陆科创板似乎已“万事俱备,不差东风”,随时说干就干了。既然如此,当下摆在吉利面前小障碍就只剩下找好融资项目,讲好资本故事。

众所周知,今年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。作为自主龙头,吉利汽车虽在加速回暖,但也难寻昔日光辉。

而如今的资本市场,只要让汽车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,就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蔚来、小鹏等造车新势力,还有特斯拉,都想把这个美丽的故事讲好。

近年来,吉利除整车制造业务外,在科技领域也有诸多布局。2015年5月,吉利战略投资互联网+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——曹操专车。2019年2月,“曹操专车”升级为“曹操出行”,旗下曹操专车通过云计算大数据,实现人、车、平台的互联互通。

2017年11月,吉利完成对太力飞行汽车的收购,成为吉利向创新型科技公司转型的重要布局之一。

2018年11月,吉利与中国航天科工签署协议,拟开展高速飞行列车研发。

2018年,吉利投资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,布局商业航天领域,打造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。由此,吉利也成为我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。

2019年9月,吉利领投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 C轮首轮融资5000万欧元,同时与Volocopter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,将全球领先的城市空中出行解决方案引入中国。

2020年3月,吉利宣布将在今年年内发射两颗自制低轨卫星,用于布局吉利汽车的自动驾驶和智慧出行。

综上可见,逐渐褪去传统汽车制造商角色的吉利,正加快向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。然而,道阻且长,吉利步子跨大了,会不会扯到蛋,目前尚未可知,李书福想复制马斯克或许还要很久很久。

注: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或引用。

编辑/包希仁
本平台发布/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,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、建议或保证,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将版权疑问、授权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,发邮件至info@tonews.cn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、处理。同时,欢迎各方媒体、机构转载和引用,但要严格注明来源:今日商讯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